发送
走进知名广告公司
职面未来
案例
户外监测
全球精选
C网文库
分享
分享链接:
复制链接
社交平台:
您可以直接复制短链,分享给朋友,也可直接点击社交平台图标,指定分享。
首 页
C网热点
业界动态
独家访谈
LED共建共享平台专栏
走进知名广告公司
职面未来
广告名人
活动视频
活动新闻
优秀案例
视频案例
图片案例
节庆海报
设计宝典
广告热店
影视热店
创意热店
酷榜户外
媒体户外
户外监测
酷榜舆情
全球精选
海外创意广告
国内创意视频
专题视频
酷榜素材库
职面未来
C网文库
大奖作品
大广赛
黄河奖
学院奖
长城奖
金犊奖
龙玺广告奖
金铅笔
纽约奖
嘎纳奖
伦敦奖
克里奥
艾菲奖
时报世界华文广告奖
ONE SHOW
专 题
  • 首页
  • C网热点
  • 案例
  • 户外监测
业界动态 独家访谈 LED共建共享平台专栏 走进知名广告公司 职面未来 广告名人 活动视频 活动新闻
河南暴雨牵动人心:记者如何报道此类突发灾难性事件?
扫一扫,手机查看
来源: 全媒派(ID:quanmeipai)
发布于 2021-07-27 13:58:13
浏览(1421)
分享(3)
收藏(0)

7月20日,河南省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多地道路受阻、被淹,并有人员伤亡,防汛形势严峻,也牵动无数人的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灾害,众多媒体记者或奔赴现场,或在远程挖掘故事、传递第一手的消息,帮助外界了解事件进展。


“一张图告诉你河南的暴雨下得多大”。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来汇编文章,结合海外一些媒体机构在突发灾难性事件中的报道经验,聚焦记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点探讨媒体记者如何进行灾难性事件报道?


准备阶段


明确职能


在传统信息环境中,新闻机构在紧急情况下执行着两种信息驱动相关的功能。第一种是为人们提供了解相应事件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清晰、及时和明确,通常直接来自政府行政部门、司法机关等官方信源。第二种是通过采访和挖掘,客观地分享呈现一些深度的、细节的信息,不偏袒且不带偏见。


为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媒体记者的职业功能也在更新和扩充。如今许多人通常是先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了那些突发事件,于是,权威专业的新闻机构,既要承担快速报道的职能,也要充当核实者的重要角色,成为将谣言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分离出来的过滤器。


确保设备、器材、工具齐全


如果要前往现场,去之前务必准备好必要的救生器材、报道工具等。自查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我们配备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我们有防疫、防火、抗洪、抗寒等安全装备吗?是否有电池和燃料来源?有备用发电机吗?如果我们必须撤离所在的建筑,是否有可选择的其他地点?是否有充足的口粮?是否准备好了应急的现金?


提前掌握与灾情有关的知识


比如,刚刚从创伤性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人往往表述不清,这是生理反应的一部分。他们很难说出自己的经历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名记者,如果提前就对灾情相关知识有较清晰的了解,将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当事人说的话。


此外,还要掌握灾难发生地的相关信息。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灾难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是否会蔓延?可能会蔓延到哪些地区?该地区的关键部分是什么(公路、桥梁等)?经常发生紧急事故的危险区域或其他基础设施有哪些等等。


报道阶段


注意自身安全


身体是报道的本钱,记者在现场时应以保护自身安全为前提,避免为了获得某些重要线索、图片而贸然前往危险地带,以身涉险。新闻固然可贵,但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价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人民视觉


注意采访方式


采访正在经历或刚刚经历过危险的人群时,记者需要注意采访方式,在他们的心理状态较为脆弱时避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和痛苦。伯恩茅斯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撰写的灾难新闻报道报告中对记者采访给出了一些实用提示:


  • 始终考虑受影响群体的尊严;

  • 确定你在和谁说话以及为什么;

  • 你可能知道很多事情,但采访时不要毫无顾忌地描绘出来;

  • 你的问题不能使被访者感到沮丧或泄气;

  • 敏感地处理与灾难中遇难或失踪人员有关的问题;

  • 发表失踪人员消息或其照片之前,请在采访时获得亲属的许可。


图片来源:公众号提供


注重采访时机和受访者情绪


灾难性事件的亲历者或当事人正在经历艰难和痛苦,因此记者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采访时机,照顾受访者的情绪。


采访工作同样不该干扰救援工作和受访者的生活,不该过度占用公共资源,例如没有必要在当事人正处在求救阶段时拼命联系TA,而应该选择在安全的环境及受访者情绪较为平稳时进行。


报道的内容应获得受访者的认可和同意,尽量避免可能会增加受害者痛苦的内容和照片,防止对受访者造成二次伤害。


遇到困难及时与编辑进行讨论


在现场的所见所闻,会影响记者的情绪。面对沮丧的人们,记者应该如何应对?记者是否有义务与他们遇到的人分享所有资源?这些都是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与编辑讨论过这些问题的记者将能够更好地在困境中做出推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人民视觉


明确不同报道阶段的重点


广义上讲,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新闻记者的优先事项应随所处阶段不同而进行相应变化。


  • 第一阶段(灾情刚发生时):


有关救灾抢险、灾情的实时进展、如何保障安全等信息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内容。让亲历者充分接收到足够多的有用信息,让外部关心灾情的人及时了解最新情况,是媒体需要优先考虑的报道方向。


  • 第二阶段(灾情持续一段时间后):


人们需要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支援、灾难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灾情预计何时能够结束。另一方面,仅报道发布有关损失的信息是不够的,更多细节应该被深度捕捉、更多关于人和事的特写应该持续推出。


  • 第三阶段(灾后重建期):


随着灾害影响的减弱,人们希望尽可能地回到以前的生活。这一时期的报道以关注和帮助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为目标。例如关于复工、关于灾后的重建工作等,是人们想知道的。


在报道中全面呈现信息与观点


灾难性事件中常常出现信息混杂的情况,虚假消息、来源不明的消息总是会在危机时刻对人们获取信息造成干扰,因此记者在报道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事实核查以及信息的全面性,具体的建议如下:


  • 收集包含不同或相反观点的信息;

  • 将信息归因以便人们可以验证并了解信息的可靠性;

  • 提供对过去类似事件的看法,可能有助于衡量当下的情况;

  • 避免使用那些“听起来像权威”的内容,而要寻找“真正权威”的信源。


主动解释原因


通过对事件的背景分析帮助人们了解灾难。记者通过稿件来解释原因,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为什么灾难会发生,以及如何防止未来再发生。


只有报道了灾难发生的原因,那么在“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什么原因”的5W标准新闻报道模式中,“为什么”以及“怎么做”这类关键问题才能得到回答。


图片来源:公众号提供


数据很重要


在灾难新闻的呈现中,数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分析和提供解决方案,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形势。


日本公共广播公司NHK的编辑Yoichiro Tateiwa曾参与调查福岛核电站熔毁事故,他的经验是,数据可以显示人看不到的东西。“在团队中,我们指派了一个人阅读所有可用的文件,并报告有关核电站和各自的电力公司的情况。”他建议记者与专业机构合作,获得足够权威的数据作为报道的支撑。


关注切切实实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


避免过于宏大、渲染过度的标题,因为许多人仍在遭受灾难之苦。


另外注意,在灾害发生时,老人、病人、小孩、孕妇等群体受到的影响要比其他人大。为了更好地了解灾害的影响,应该尽力关注这些群体的遭遇。在这个数字连接起的世界里,记者有更多的工具和渠道可以用来寻找当事人、目击者,媒介的关注也许能够直接帮助到很多人。


许多求助帖提到老人、孩子所面临的困境。


灾后恢复阶段

具备持续关注的意识


灾情并不总是在烟雾消散或洪水退去后就立马结束。如果基础设施被破坏,恢复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在灾害袭击后的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都会持续产生影响。


记者结束报道后,可以持续关注当地的人和事,发掘后续可报道的价值,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记录这场灾难性事件。


关切自身心理问题


除了履行作为新闻人的职责,经历过灾难报道的记者也要注意自身的心理问题。全媒派往期文章《疫情、网暴、歧视:新闻工作者的心理防线都是被什么给击破的?》便讨论过灾难性事件对记者心理的打击。


如果有必要,媒体工作人员应接受心理检查。通常这些突发的事件会造成心理创伤,特别是对于那些亲身前往灾区报道的人而言。


此外,站在新闻机构的角度上,努力帮助这些记者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但不限于:允许记者发泄,确保知晓他们经历了什么;为在创伤性环境中工作的记者提供匿名咨询或心理健康支持;为记者提供医疗保健相关的援助等等。


报道灾难性事件,有哪些基础价值?

灾难新闻是收集和呈现与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自然和人为事件相关的新闻和信息的过程。


争分夺秒报道灾难性事件,对记者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而对于大众而言,这类报道无疑也会让人感到低落、焦虑甚至痛苦,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灾难新闻报道呢?密苏里大学传播学系系主任J. Brian Houston等人在关于灾难新闻的研究论文中提供了如下答案。


提供预警并报告事态发展


提供灾难预警可能是记者和新闻机构“最清晰、最一致”的角色。他们可以帮助向个人和社区传达此类信息,从而在人们做好准备、寻求庇护或撤离时减小伤害和损失。


灾难新闻被认为“是对新闻最纯粹的定义——即时、不寻常且充满情感”。包括报道灾难本身、提供背景信息核实信息、纠正谣言或误报、普及相关自救知识等等。


此外,虽然灾难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很多人,但一般而言,大部分人对灾难的认知是源于媒体报道,而不是直接经验。因此,灾难的报道通常有助于公众产生“态势感知”,这可以指导个人和机构的行动和响应。


图片来源:公众号提供


协助减灾、备灾和恢复


新闻机构广泛报道重大事件,但与其他问题相比,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通常是短暂的、具有时效性的。除了关注突发新闻之外,记者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还可能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减灾和备灾、恢复等长期举措的落实。


如前所述,减灾和备灾包括可以防止灾难发生或减少伤害的行动。对于个人而言,这可能涉及准备家庭应对灾难的工具箱;对于社群和社区而言,可能需要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明确疏散路线。记者和新闻机构可以在他们的报道中传递和评估灾害风险。


此外,记者还可以通过充当“监督者”来倡导可以减少灾害风险、改善防灾准备、减轻灾害影响的行动。灾难发生后,深入了解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或减轻其后果,这些措施可能会为未来的备灾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记者和新闻机构,尤其是受灾地区的记者和新闻机构,还能够探索事件的长期影响、相应的恢复过程,如报道灾后服务、社区规划和灾后重建等。


总而言之,报道灾难性事件的媒体与记者,“扮演着重要的公共服务角色”,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快速、准确报道灾难性事件的必要性。





观点
收藏
为文章点赞
+1
分享
您必须登录才能评论
暂无评论
全媒派
每日必读
更多
梦龙×泡泡玛特开启欢愉世界;B站发布抵制造谣网暴倡导公告;迪士尼任命新任CHO | 营销周报
青花汾酒品牌资源库2022版
汾河奖获奖作品(文创类)展示
品牌周报 | ​​奈雪联名《中国奇谭》、瑞幸上线樱花春日季、王饱饱开启「看见进食障碍」公益行动
2022年全年中国广告市场同比减少11.8%;202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12亿;
QQ迎24周岁;7喜换新LOGO;京东将上线百亿补贴对标拼多多 | 营销周报
一周资讯丨电通公司员工承认在东京奥运会上操纵投标;Instagram宣布停止直播购物功能
周刊|元气森林换“气”、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失联、麻六记否认破产
东方甄选还能留董宇辉多久?
戛纳狮子 | 2023多个奖项更新升级,4月13日截止报奖
数据
更多
尼尔森IQ发布《2023全球消费者展望》报告
优秀企业
案例
职位 3
查看详情
案例
职位 3
查看详情
案例
职位 4
查看详情
案例
职位 4
查看详情
时趣
案例
职位 5
查看详情
MT 蒙彤传播
案例
职位 3
查看详情
关于我们 业务联系 招聘信息 免责条款 隐私条例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编辑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020-38814986
版权所有 广告网 粤B2-20040750号 © Copyright 1998-2022 cnad.com All Rights Reserved